主页 > 业务培训 > 培训课程
业务培训
联系我们
  • 13384140006(同微信)
  • 024-43625199 官方网站:http://www.bxxlhyxh.com/
  • service@bxxlhyxh.com
  • 辽宁省本溪明山区水塔路11栋6号
培训课程 主页 > 业务培训 > 培训课程

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,问题其实出在这……

来源:本站整理 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.10.06        浏览:575 次
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:  一句话跟孩子说了800遍,但人家就是左耳朵进、右耳朵出,根本不听!  ○“ipad不能一直看,伤眼睛,会近视的!”  ○“跟你说了多少遍,要吃蔬菜,不能挑食,挑食会长不高!”  ○“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考好学校,找好工作。现在不努力,以后难道想搬砖啊!”  然而,无论你多么地”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“,也不论孩子当时是否表示“记住了”。  你都会在不久的将来,也许就是3分钟后,发现孩子再犯!  

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:

  一句话跟孩子说了800遍,但人家就是左耳朵进、右耳朵出,根本不听!

  ○“ipad不能一直看,伤眼睛,会近视的!”

  ○“跟你说了多少遍,要吃蔬菜,不能挑食,挑食会长不高!”

  ○“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考好学校,找好工作。现在不努力,以后难道想搬砖啊!”

  然而,无论你多么地”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“,也不论孩子当时是否表示“记住了”。

  你都会在不久的将来,也许就是3分钟后,发现孩子再犯!

  为人父母最为挫败的时刻恐怕就是这个时候:

  我如此好心规劝,道理讲了无数遍,为什么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?

1

讲道理,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

  站在咱们大人的角度,给孩子讲道理这事,怕是重点都放在了“说教”上:

 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?怎么就是不听呢?积木不玩了要收起来,你不收可能会丢,可能会被家里人踩到硌得脚疼...

  我思路清晰、逻辑缜密、论据充分,按理说你应该明白并且执行才对啊。

  但是,在孩子看来,却不一定是这么一回事:叨叨叨了一大堆,你猜我听进去的有多少?

  心理学上有一个55387定律。

  它是由美国的⼼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·梅拉⽐安提出的。

  指的就是,人们在交流的时候,从对方身上获取到的信息,分为三个部分。

  其中呢,有55%来自于外形仪表,比如说你的表情啊、肢体语言呀、态度啊...

  还有38%来自于我们说话的语气口吻,只有7%才是你说话的内容。

  我举个例子啊。

  你有机会跟一个很权威的专家交流,但对方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呢,态度傲慢、表情不屑,语气也很强硬、不尊重人。

  那是不是就算他再权威,说得再有道理,你也不想听了?甚至心里还想骂他两句?

  跟孩子之间的沟通,也是这样。

  回想一下,咱们的“讲道理”时刻,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带着情绪的?

  还拿收玩具这事来说,“把不玩的玩具收起来”,这是我们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

  但是因为我们同时附带着不耐烦的表情、激烈的态度、严厉的语气,导致孩子压根没有接收到这一信息。

  因为前面的55%、38%已经开始让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了。

  孩子要么会陷于紧张、焦虑中,大脑忙着处理这种情绪无暇顾及其他,要么就是产生叛逆心理,想要对抗你。

  至于你真正想要表达的7%,他根本就不会再去管。

  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们总说,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。

2

讲道理,有时也是一种语言暴力

  综艺节目《变形记》中曾有一期,一个叫子豪的男生因为沉迷游戏被爸爸送去参加变形记。

  子豪的爸爸是名律师,平常对孩子很好,就是喜欢讲大道理。

  因为儿子玩游戏,他逮到机会就会跟儿子讲道理:

  “你知不知道经常打游戏是错的?打游戏有个前提条件是学习必须得搞上去……

  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,打游戏只是一个娱乐……

  学习搞好了你搞个副业娱乐娱乐行,但不能上瘾的,上瘾的话会跟抽鸦片一样……”

  爸爸全程没有发脾气,更没有因此批评和指责孩子,一直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道理,而且,他说的句句在理。

  儿子表面“嗯,啊,知道了”应和着,结果转身就回房间继续打游戏。

  等农村交换的“女儿”到来,饭桌上的子豪爸爸听到小女孩的梦想是将来当警察,又忍不住分享自己的人生道理:

  “你要当警察也可以,你朝着这个目标往前走,你像爸爸在高中的时候,就想着当律师,怎么向着这个目标,前进……”

  事后采访小女孩时,她说“感觉是在跟犯罪者说话”

  你看,没有带着指责性词汇的语言,尚且让孩子觉得是在跟“犯罪者”说话。更何况大多数时候,我们都是倾向于否定的说教:

  “老这么玩游戏会上瘾的,跟你说了多少遍了,再玩没收了!”

  “家里已经有那么多玩具了,这些都是一样的,不是和你说了吗?不能买...”

  任何一种沟通方式,包括讲道理,都应该包含两部分。第一部分是合理的表达,第二部分是耐心的倾听。

  如果只有父母的单方向输出,另一方没有任何机会开口,那再有道理的道理,都会成为压迫和命令。

  不是只有吼骂才是语言暴力,这种不在意孩子想法的喋喋不休的“道理”,也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。

  在孩子看来,就会觉得,你不满足我的需要就算了,还拿这么一大堆话来“教训”我。

  再有用的道理,也会逐渐沦为被嫌弃的唠叨。

3

不讲道理,我们还能做什么

  1、教育最好的时机是孩子表现好的时候

  中国式父母有一个通病,大家都普遍觉得:错了要纠正,不然下次还犯;但对了,得谦虚,否则尾巴都要翘上天去。

  所以你会发现,大部分家长,教育孩子都是在他们犯错的时候,而表现好的时候,却吝于夸奖。

  但我想说的是,想要让孩子避免错误、向好发展,这其实并非良策。

  咱们大脑里啊,有个奖赏回路,也叫多巴胺奖赏回路。

  如果我们经历了美好的事情,多巴胺分泌增多,就会提高我们的幸福感。

  而为了持续获得这种幸福感,我们就会想要继续这种行为。

  就像是,动物园里的驯兽师想要让动物持续好好表现,就会在它们完成一个指令后,给点好吃的。

  吃到好吃的,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,产生幸福感。那谁不想多体验点快乐呢?自然就会再去完成下面的指令。

  这个道理咱都懂,但真正落到生活中的时候,却很少这么做。

  孩子表现得好,你一带而过,缺乏鼓励称赞。

  孩子做错的时候,却来劲儿了,批评、指责、讲大道理...

  结果呢,孩子大脑里的“奖赏回路”一直建立不起来,缺少这种正向强化的能力,到最后,失去了变好的动力。

  同样10次有9次不收玩具,你试试每10次夸他1次:

  哎呀,上次你还忘了收呢,今天就记住了,而且还收拾得这么好,真棒!

  和每10次批评他9次: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你怎么永远都记不住,说了多少遍了,屡教不改!

  哪一个效果会更好呢?

  所以啊,与其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,试图用各种大道理“感化”他,不如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他个正向反馈。

  这种变好的动力,才是持久且有效的。

  2、非讲不可的道理,试试“三明治”效应

  批评心理学中,有一个“三明治效应”。是说,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,被批评者能更愉快地接受。

  这个理论,同样适用于“讲道理”。

  ▶第一层,认同、赏识、肯定对方的优点:

  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唠叨、讲道理甚至是批评、指责,孩子就很难感受到我们的爱。

  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,精力就会优先去寻求爱和关注,而非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。

  相反,你的认同和肯定,才会让孩子卸下心防,在“我是被爱的”这种状态下,去进行沟通,那么你之后的意见,他也更能听得进去。

  比如:

  女儿最近练字有点心不在焉,很多字写得还不如之前。

  如果我上来就说,你看你这字,写得七扭八歪的,怎么越来越退步,写字应该balabala...

  那她断然是听不进去的。(倚着她的性格啊,不给我怼回来就不错了~)

  所以,我就会先从别的地方找找优点:

  妈妈发现你最近每天都在写练习题哦,我都没督促你,你就主动在做,真是让我刮目相看。

  我先给爱、先夸。

  ▶中间层,建议、批评或不同观点:

  当孩子感受到,你对他的好是看在眼里的,对他的进步是认同的,那么你们之间的情感距离拉近、沟通成本也会降低。

  这个时候,是指出问题所在的最好时机。

  比如:

  但是,你的字好像写得没之前工整了,是因为太着急了?还是这些字不熟悉?

  女儿还美滋滋沉浸在刚才的肯定里呢,很愿意的就听进去了。

  ▶第三层,鼓励、希望、信任、支持和帮助:

  有了前面的认同和尊重,孩子大概率也是“通情达理”的。

  像女儿,她是能接受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且愿意反思,“可能是快开学了,我太着急了吧~”

  但这个时候,千万别添油加醋的说什么“你看,你就是太毛躁了!”

  而是应该及时给出改善的方法,传递对孩子的鼓励和期待。

  比如:

  没关系,你做得已经很好了,不用太着急,妈妈也帮你做一个计划,但你写字还是要认真写哦...

  如果孩子改正,最后再给爱:呀,你这么配合,这么努力,妈妈好喜欢你啊。

  你看,先给她爱,再给规则,然后再给她爱。一场管教,从爱开始,以爱结束。

  既管教了孩子的坏行为,又不给她造成情绪伤害。

4


 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

 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,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,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。

  我们可以借此反思一下自己。

  在教育孩子时,是不是只顾着输出所谓正确的观点,全然忽略了,语言中隐藏的利剑会让孩子受到伤害。

  但实际上,只有孩子感受到爱时,他们才会更愿意和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  所以,在试图用道理去说服孩子前,要先把他们的感受放到第一位。

  他们感受好时,才会变好。以此共勉。

编辑:董浩

审核:袁明忠


客服:024-43625199 官方网站:http://www.bxxlhyxh.com/
手机:13384140006(同微信)
地址:辽宁省本溪明山区水塔路11栋6号
辽ICP备20006916号-1    技术支持:逐日科技   
  • 关注我们
  • 关注我们
返回顶部